我国的扶贫脱贫成绩巨大,但成绩并不能掩盖问题,一些旧的思维、旧的眼光和旧的尺度亟待克服。打赢脱贫攻坚这场“硬仗”,绝不是以常规性做法就能按时完成或者提前完成的,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举措,开展更加有力的工作,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实现这一目标。
国务院扶贫办近日通报了扶贫领域违纪违法10起典型案例,从弄虚作假到贪污挪用皆有涉及。与此同时,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扶贫成效,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至2016年的4335万人,平均每年减少1391万人。
我国的扶贫脱贫成绩是巨大的,但成绩并不能掩盖问题。从实践来看,除国务院扶贫办此次集中公布的一些案例外,其他更多的还是反映在思维习惯及行为方式上。这种思维习惯的主要表现之一,就是沉陷在旧有经验中。以“易地搬迁”扶贫为例,有的当初在上报数字时往往多报,这样能得到更多的搬迁补贴,况且按照既往经验,最后也未必“结硬账”,不用担心完不成任务。没有想到,这是一场真正的“硬仗”,每一个环节都要“硬碰硬”,过去按照“常规做法”注水、虚报,现在“结硬账”就有些下不来台。
另一个表现就是习惯性“提前完成任务”。长期以来,“提前完成任务”已成为一些地方的习惯性做法、下意识做法,这既有加油干的成分,也有发展规划不合实际或者做数字文章的毛病。在扶贫攻坚战中,一些地方同样走进了这种思维胡同,攻坚战刚刚开始,就要求提前完成任务,甚至高调喊出提前几年的口号。
确保2020年贫困人口如期脱贫,是党中央对脱贫攻坚作出的精准而深刻的把握,是在新形势、新背景下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战略的重要一步,不能用旧的思维、旧的眼光和旧的尺度来看待与衡量。以我国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,加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、组织优势和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,一定能如期实现这一历史性目标。但是,我国还有4300多万贫困人口,许多都在深度贫困地区,打赢这场“硬仗”,绝不是以常规性做法就能按时完成或者提前完成的,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举措,开展更加有力的工作,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实现这一目标。
因此,充分认识脱贫攻坚的有利条件和巨大困难,既能增强必胜信念,更能让我们脚踏实地、踏石留印,在政策措施上更加精准到位,在方式方法上更加精准有效,摆脱惯性思维,杜绝不严不实、弄虚作假的做法,切断数字脱贫、虚假脱贫的路径,堵死挪用、贪污扶贫款项的漏洞,确保脱贫过程扎实、脱贫结果真实。
扶贫攻坚已到关键时刻,尤须拧紧螺丝,务求必胜。